当行拘教师成为热搜:跪着的老师,教不出站着的学生!|教育|学校|班级群

全文长 2100 字,阅读大约需要 2分钟

我盯着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出的教师群消息,瑞安林老师被行拘的通报像块烧红的炭,灼得人眼眶发酸。

窗外的蝉鸣突然变得刺耳,仿佛在质问每个教育人:当管教学生都要提心吊胆,我们该怎样守护这三尺讲台?

1

寒蝉效应:

当课堂变成静音模式

二十年前南京法官那句“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”,让整个社会的善良都学会了明哲保身。如今,相似的剧本在教育领域重演。林老师被行拘的监控视频下,90%的网友在为教师鸣不平,可法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斩落。这种魔幻的现实,让我想起上周教师大会上,年轻教师小王红着眼圈问:“校长,我们现在上课是不是都要带着执法记录仪?”

作为校长,我比谁都清楚这背后的荒诞。当教师连维持课堂秩序都要担心被行拘,当学生用水枪喷脸都能成为“正当防卫”的导火索,教育早已不是春风化雨的田园,而是布满地雷的雷区。那些说“老师情绪失控活该被拘”的键盘侠,可曾见过乡镇教师面对留守儿童时的无力?可曾体会过资深教师被熊孩子气到住院的辛酸?

2

法律与民意的割裂:

谁在给教育套上枷锁?

法律人士搬出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,说林老师的行为构成“威胁人身安全”。可当10岁孩童在三楼窗外摇晃的双腿,在家长口中变成“离地不足1米”的安全高度,我们是否该反思:冰冷的法条,如何丈量人性的温度?

作为校长,我见过太多这样的荒诞剧:学生带刀具进校,我们只能温柔劝导;教师没收手机,家长带着记者堵校门。这次事件中,学生滋事未被追责,教师却被钉上耻辱柱。这种双标,像一记响亮的耳光,打在每个想管教学生的教师脸上。

更令人心寒的是家校关系的异化。当家长拒绝调解坚持报警,当“校闹”成为维权捷径,我们正在培养怎样的下一代?深圳某小学的调查数据像把尖刀:68%的教师认为家长维权过度。这哪里是家校共育,分明是零和博弈的战场。

3

现实困境:

教育生态正在经历的至暗时刻

家校责任的天平彻底失衡

上周五,五年级的小浩把玩具蛇塞进女生书包,家长却质问校长:“为什么老师没第一时间发现?”看着办公室里堆积如山的《家校共育责任书》,她突然想起林老师哽咽的辩解:“我教书四十年,从没想过伤害孩子。”可当家庭教育缺位时,学校凭什么要为所有失范行为买单?

教师群体的集体焦虑正在蔓延

2024年的数据让我夜不能寐:教师因学生冷暴力投诉激增180%,但核实率不足7%。这背后是多少教师含冤带屈的泪水?昨天,59岁的老张提交了提前退休申请,他说:“宁可回家种地,也不想晚节不保。”当资深教师用脚投票,当年轻教师选择“佛系”,教育的未来在哪里?

惩戒权成了悬在教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

教育部那纸《惩戒规则》写得漂亮,可到了基层就成了“废纸”。没有细则的“罚站时长”,没有标准的“肢体接触边界”,让教师动辄得咎。就像要求厨师做“适量盐”的菜,却不给盐勺。公安机关的行拘令来得干脆,可谁为教师的职业安全托底?

4

潜在危机:

教育生态链的崩塌进行时

教师正在集体“躺平”

成都某中学的“宁可课堂乱,不可饭碗丢”成了教师群里的流行语。上周巡课,我看见小李老师对着捣乱的学生微笑点头,课后她苦笑着解释:“校长,我现在只完成教学任务。”当52%的县域教师选择明哲保身,当课堂纪律变成“薛定谔的猫”,最终买单的是谁?

学生越轨行为升级为新常态

山东济宁学生直呼教师全名,成都发生开水泼师事件,这些极端案例像多米诺骨牌。心理学中的“破窗效应”正在上演:当第一个学生试探规则未被制止,就会有第二个、第三个。我们正在培养怎样的未来公民?

家校信任裂痕变成东非大裂谷

看着家长群里的谩骂,想起林老师事件中家长拒绝调解的决绝,我突然明白:当教育变成你死我活的角斗场,输掉的永远是孩子。深圳那68%的数据背后,是多少教师寒了的心?是多少家长错位的期待?

乡镇教育正在经历人才大逃亡

林老师59岁仍坚守讲台的身影,本该是乡村教育的丰碑。可现在,2024年全国乡镇教师辞职率已达7.3%,是城市的三倍。昨天,00后的小陈老师哭着辞职:“校长,我爸妈说当老师连自身安全都保证不了。”当年轻教师用脚投票,乡村教育的未来在哪里?

5

破局之路:

在悬崖边重建教育生态

凌晨七点的校园,晨雾中传来早读声。我摸着办公桌上那封未寄出的信——致全体家长的公开信,思考着破局之道:

完善规则,给惩戒权装上导航系统

我们是否需要制定《校规实施细则》,从“罚站区域”到“暂时隔离时长",从“没收物品保管流程”到“情绪失控处理预案”,让每项惩戒都有章可循。就像给汽车装上GPS,既防超速,也防迷路。

搭建缓冲,让冲突有降温地带

下月将启用的“校园调解室”,挂着“有话好好说”的卡通标语。这里将有专业社工、家长代表、教师代表共同值班,让矛盾在升级前找到出口。

培育共识,重建家校命运共同体

昨晚的家长会,我就准备了特别的开场白:“当您教孩子过马路要看红绿灯时,是否也该教他们尊重课堂规则?”家校共育不该是漂亮的口号,而该是具体的行动。

当天边刚泛起鱼肚白,我按下了发送键,给全体教师群发了条消息:“从今天起,学校就是你们的娘家。遇到纠纷先找工会,受到委屈有组织撑腰。”教育不该是战战兢兢的独木桥,而该是温暖人心的连心路。

林老师事件像面镜子,照出了教育生态的病灶。当戒尺变成烫手山芋,我们需要的不是非黑即白的批判,而是携手共治的智慧。毕竟,毁掉一个老师只需一次热搜,但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,需要十二年的悉心浇灌。在这条漫长的育人路上,我们不该让教师孤军奋战。

校长派投稿邮箱:xzpxzzk@163.com

作者丨陈黎明

编辑丨智库君

我们在一起,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!